一直很想在年底做這麼一件事,回顧我這一年看過的所有演出。

 

2013 年是很特別的一年,對我的一堆票券而言。

我一直都不否認自己崇洋媚外,我就是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,不管是男人、女人、生活、或是,藝術(這裡的藝術有很多種方式,繪畫、雕塑、音樂、小說、劇場、電影、電視、任何形式)當然還有他們的歷史與文化──嗯,就是全部。

所以,在2011年之前,打開我收藏票券的信封,絕對不會有任何一場臺灣人乃至香港、大陸的演出(好像有一齣2010年張藝謀的《杜蘭朵》,好吧,它是例外),就連演唱會都不是,我甚至很少看國片。

 

一直到那場《夢想家》,我覺得就劇場而言,這齣戲並不是太可怕,當然是有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橋段,但主旨是還不錯的,至少它提醒了我中華民國的得來不易。它之所以為人詬病是因為牽扯上了敏感的政治議題(而有多少批評它的人根本沒到戶外圓滿看過這場表演!),而在臺灣,只要與政治有了關聯,全部都會被模糊了焦點。

再講下去也要失焦了,這不是重點。

重點是,我終於知道臺灣的劇場也可以很有熱情,臺灣的表演藝術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糟糕。

 

所以在稍微有點能力的今年,我嘗試了很多對劇場的新體驗。

我想願意讓我真的投入支持臺灣演出的契機是屏風表演班。

屏風表演班《半里長城》,可說是我第一個願意坐在劇院欣賞的臺灣劇團演出。雖然它就是一齣喜劇,而我真的很難對喜劇產生共鳴(後來的《三人行不行》我甚至坐不住)。

不過另一齣《西出陽關》則讓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,「老兵不死,只是凋零」,欣賞臺灣的作品使我不得不正視這座島的歷史與傷痛,而我們的經驗會與劇作有很強烈的呼應。是的,這齣戲促成了我下半年接觸更多臺灣劇作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再提一個讓我念念不忘的作品,是全民瘋南海系列的劇作,沈時華的《守歲》,我為這齣戲寫過心得(雖然是為藝文票券折扣網的寫手團寫的),但它同樣也讓我思考了許多東西。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王小棣老師為兩廳院做的獨腳戲《丈夫的一千零一夜》,從社運延伸到臺灣很根本的問題,族群、環保等等,這也在Facebook上以動態的形式發表過感想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而在選戲上的一個大突破,是我看了某部以京劇為題材的言情小說,當中對京戲服裝、妝髮、唱腔的種種描述令我對這傳統劇種產生了很大的興趣,於是看了北京京劇院的《穆桂英掛帥》,很經典的劇目。這場戲多是老榮民(我聽口音猜是榮民)去欣賞,顯得我有些格格不入,當我有時出戲觀察著這些爺爺、奶奶看戲的神情,我好奇,他們是看戲還是看回憶呢?但他們鼓掌叫好(哇,我第一次在戲演到一半聽到「好!」和掌聲而不會反感,也許這就是這類劇種該有的回應)的那種神情,是打從心底高興,那令他們看起來很年輕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接著是另外兩大劇團,表演工作坊《如夢之夢》以及果陀劇場《步步驚笑》,這兩部作品都有金士傑老師的演出,看他演戲真的是滿過癮的。《步步驚笑》是改編自希區考克的作品,但它的呈現方式是喜劇,我沒辦法說我看完之後很喜歡,不過四位演員,除了剛剛提到的金士傑,還有天心、卜學亮、劉亮佐,他們倒是很靈活生動。《如夢之夢》是八小時的大製作,特殊的環繞舞臺讓我印象深刻,它是一齣我以為自己會睡著,但沒想到沒有的表演,八小時只覺得不夠不夠不夠,散場後則暗自決定再次重演時,一定要坐在舞臺中央的蓮花池!

 

        最後是《Re/turn》。台南人劇團,我不得不說我第一次看到這名字真的是很嗤之以鼻欸,台南人,呵呵(我覺得我就是在冷笑!),但當在公視HD看到對團長李維睦和總監蔡柏璋的訪問時,我完全改觀,同時也讓我很期待這場表演。它的劇情和手法,嗯,就是很年輕啊,雖然我覺得力道可以再強烈一點,在很多個細節上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,不過這是很平易近人的一齣戲,即使它評價兩極,我認為還是有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(好吧,也可能我就是私心蔡柏璋,我傾慕他的才華)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因為我想把重點放在國內劇團,所以還有很多沒有提到的,在這裡很快的瀏覽過。

NSO歌劇《女武神》,今年是華格納年,有很多華格納的相關演出,這也是其中之一,整齣戲十分精湛,可是基於我當天精神狀況不佳,完全不能集中心力好好欣賞,至今仍然感到十分可惜。

當然,四十週年的雲門舞集,我今年也躬逢其盛,「稻禾」依然不失水準,我們也應期盼這臺灣之光能一直發光下去。

還有應公關得以欣賞的《隔壁親家》,同樣是全民瘋南海的系列作品,它讓我認識了江翊睿,一個得天獨厚的音樂劇演員,還有,我不得不再說一次,許效舜唱歌真的很像加西莫多,祝他身體健康。

讓我首次體驗ibon搶票,懷著強大期待的《賈寶玉》就不要多說了,我不想再探究它究竟哪裡出了問題。

小劇場學校的《昆西莫多》是新詮釋的鐘樓怪人,巴黎聖母院在牯嶺街裡有了很不一樣的形貌,很特別,我衷心喜愛禤思敏的愛斯美拉達。

而北京國家大劇院的原創話劇《王府井》是我感到很震撼的作品,我想是因為坐在前排能看到演員的臉部表情的關係,有些人對它的評價不佳,可是當我看到王府井的店家投影時,我會想起曾經走在那條大街上的感受。

阿喀朗.汗的《DESH》是我今年很期待的舞作,但我沒有Akram的人生經驗,對他要講的東西不太能理解,我除了驚異於神奇的投影效果和出神入化的舞蹈魅力,嗯,我覺得我們必須找到和創作者更多的共鳴。

至於華麗絢爛的寶塚歌劇團臺灣公演,這些女人真的很了不起,是優秀的表演者。

視覺效果一流的4D劇場《美女與野獸》,促使我好好思考的是關於劇場技術的東西,當科技進步,劇場是否亦然呢?

接下來要講到的三齣演出可說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作品。

首先是英文版的《鐘樓怪人(Notre Dame de Paris)》,同樣的國父紀念館,同樣的劇本與腳色,同樣的浪漫。我可以聽〈Le temps des cathedrales〉和〈Beau comme le soleil〉及其他歌曲上萬遍都不會厭煩。但該死的我把這張票根弄丟了。

再來是西班牙國家舞團《佛朗明哥喝采》(Ballet Nacional de Espana-Grito & Suite Sevilla),我絕對不是因為舞監很帥才喜歡它,是因為它呈現了佛朗明哥的另一種形式,以及它再度促使我思考,當我們懷著這樣的歷練去欣賞國外的作品時,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思維與接受度去理解它們?

第三個是尼德劇團的《伊莎蓓拉的房間》("Isabella's Room" by Jan Lauwers & Needcompany),這齣戲使我看見國外作品熱絡的創作能量與熱情,你可以同時很新穎又很古典,可以很現代卻用一堆骨董和老傳說講故事,我們可以容許一點點的小NG,那讓作品自然許多,可以不侷限於劇場,腳色也不一定要是人或是完整的生命,女人的性感帶不行嗎?

 

今年的確很豐富,但在看過這些作品後,我總不知道劇場裡還剩下什麼(不過藝術是很主觀的,這些是我很主觀的看法)。一半的我很希望繼續支持國內的作品,當有人說這些作品已經失去喜愛的價值的時候,我一點都不想承認,但在欣賞國外演出時的感動又確實多了很多,如果當我跟他們的文化有隔閡,心靈卻依然感到充實的話,就證明它們感染力強烈到能夠穿越五湖四海,然而臺灣的演出能有這樣的力量嗎?

回首看我欣賞過的作品,《鐘樓怪人》法文版、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、《歌劇魅影》、《貓》、《火焰之舞》、太陽劇團《Alegia》……等等,隨便一場都令人回味無窮,它們的音樂永遠在我的播放清單裡。它們也許足為經典,但依然需要有足夠厚實的力量撐起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名聲。

當我從國外走回國內,從大劇團走向小劇場,臺灣的藝文產業又能走向什麼地步?如果小劇團更有品質卻難以生存,如果大劇團空有虛名了無新意,我們的藝文產業是否還有充裕的熱情突破困境?

 

啊,不過我還是很喜歡……套句白先勇的話:「在有限的舞臺上,無限的世界。」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sov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